• 长沙
  • 株洲
  • 湘潭

张文雄:解码“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

2015/3/25 09:46 作者:Edit 点击:2642 评论:0 条 【
  袁隆平超级杂交稻、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炭/炭复合新材料、高速列车……这些填补国内空白、领先国际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都来自长株潭城市群,被科技部誉为“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正在跻身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列。其中的密码何在?带着这个问题,我作了一番调查研究。


“三个激活”带来“裂变效应”

  长株潭三市集中了全省70%的科研机构、90%的科技人才,是湖南的“硅谷”。一段时期,科研院所入不敷出、人心浮动、举步维艰。严峻的现实倒逼科研院所走市场化、企业化改革的路子。通过实行一院一策、一所一策分类改革,72家科研机构,已有39家转制为企业,13家改为公益类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这一改革,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是激活创新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分配机制,实行“两个70%”的激励政策,实施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重引、重留、重用和重奖,释放了科研院所、企业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二是激活科技资源,拆除科研院所的“围墙”,打破科技资源的“部门所有制”,让过去分离、分散、分割的科研设备、资金、项目、人才、成果充分流动起来,加快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了聚合效应。三是激活技术市场,推进技术成果转化、技术市场发展、技术中介服务、科技企业孵化、知识产权保护,连续8年举办中国(长沙)科技成果交易会。2013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6.2亿元,同比增长86.9%。


“三个激活”带来了“裂变效应”

  —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2006年以来,转制企业取得应用类科技成果3850项,转化成果2690项,产生专利4160项,应用专利2430项,制定国家标准150项,研发形成重点新产品1600个,累计获得国际科技奖励150项。长株潭城市群依托占全省70%的科研机构,培育发展了全省6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70%以上创业创新平台,创造了全省70%的科技成果,实现了全省6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创造了世界大面积亩产最高的超级杂交水稻、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世界最大功率六轴电力机车、世界最长臂架泵车、世界最大功率海上风力发电机、世界运行速度最快列车的牵引电传动系统、世界人工干预最短的无人驾驶车以及炭/炭航空材料、国内首台激光烧结3D打印机等多项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湖南综合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10位,创新绩效排名全国第8位。

  —催生了一批战略性高新产业。加强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出中联重科、南车时代、海利化工、隆平高科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近5年,长株潭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以上,带动全省年均增长达到33.6%,位居全国第一。2013年,长株潭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三市总量的64%,占全省总量的46.5%,1200家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1%和55%。

  —造就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长株潭城市群科研院所聚集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冶金材料专家黄伯云、生殖遗传学家卢光琇等一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拥有两院院士54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3名,留学归国人员和海外专家1000多名。长沙高新区被中组部授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被教育部、科技部授予“全国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发展了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依托科研院所,搭建了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健全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从企业孵化到企业培育、从实验数据到成果转化的对企业全开放、对产业全覆盖、平台间全兼容的创新平台体系。全省80%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布在长株潭三市,拥有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亚欧水资源研究与利用中心、国家炭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变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粉末冶金重点实验室、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意设计创新中心等30多个世界级国家级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0多个。


市场化改革引入“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核心是竞争。科研院所由事业单位变为企业主体,由封闭竞争走向开放合作,由“单兵式”科研走向“协同式”创新,由单一产业走向多元经营,关键在引入了“鲶鱼效应”。

  实行企业化改制。企业既是创新主体,又是创业主体。“去行政化改革,行企业化改制”是科研院所改革的方向。目前大部分转制科研院所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90%以上建立了企业会计制度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90%以上纳入了企业社会保障体系。30年前,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株洲所”)为铁道部所属的单一研究所,靠吃“皇粮”维持运转。1984年,株洲所在国内科研院所中率先进行内部改革,1992年,大刀阔斧进行第二轮改革,按照“稳定一头”保科研、“放活一片”办产业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兴办科技型、服务型企业,将这些企业组建成“株洲时代集团公司”。目前,公司年销售收入已达220亿元,形成四大产业板块、九大业务主体,拥有3家上市公司、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设有技术研发中心。

  深化股份制合作。股份制合作是科研院所改制重组的重要合作形式。中联重科、南车时代、海利化工、隆平高科、博云新材等都是科研院所进行股份制改造后的上市公司。全省74家上市公司,有40家是科研机构转制的科技型企业。通过股份制合作,实现“三个三结合”,即产业资本、技术资本、金融资本结合,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结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结合,“合”得来,必然“混”得好。1992年,中联重科作为国家级科研院所开始转制,通过股份制改造、重组并购,完成了从研究院到国有企业、股份制公司、全球化公司的“三级跳”,成为一个由国有企业、战略投资者与海外投资者等多种性质股东组成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唯一一家A+H股上市公司,企业总资产突破1000亿元,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推进协同式创新。实施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大兵团”协同创新,推动建立权责清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创办学科性公司、开展省校(院)合作为主的四种产学研协同创新形式,形成了全方位、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立体式创新格局。全省以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62个,成员单位超过700家。近两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项目1000多项,共建创新平台169个,取得的1600多项专利得到转化应用。实现了“三个80%以上”,即80%以上科研经费支持产学研结合,全社会科技投入的80%以上来自企业,80%的重大科研成果来源于协同创新。依托国防科技大学组建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建设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设立军民融合创新科技产业基金。株洲依托中航动力机械研究所和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了南方宇航非航产业园、中航湖南通用航空发动机产业园、山河智能通用航空产业园等军民融合产业园,正在致力建设中国动力谷。

  拓展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正成为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发展壮大的新选择。一是向国际市场拓展,由单一市场向全球市场转变。中联重科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巴西、印度等地建立了海外生产基地,在80个国家建立了销售和服务平台,在40多个国家建有分公司,成功并购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多家公司。中联重科成为全球化道路上的中国样本,在亚洲品牌500强中排名第128位,在“全球挑战者百强”中排名第28位,进入全球机械行业前十强。二是向服务领域延伸,由单一产品经营向产品、服务经营转变。南车株机公司坚持“产品走到哪里,服务延伸到哪里”,在轨道装备制造业推出了全新的4S店服务理念,提供维修保养、技术咨询、员工培训、劳务输出、配件支持等一系列全周期、一站式服务,实现了单一产品制造向“制造+服务”的重大转型。三是向产业高端提升,由单一低端向多元高端产业转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组织实施战略性新产业技术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推动向产业高端跃升。依托袁隆平院士领衔组建的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改制而来的隆平高科,不断突破杂交水稻和种业新技术,推动种业高端多元发展。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达到1026.7公斤,创造了水稻大面积种植亩产世界最高纪录。隆平高科在全国种业企业综合实力排名第一,杂交水稻市场份额全球第一,杂交辣椒种子销售数量全球第一,正致力打造中国“种业航母”。


双重激励增强“磁场效应”

  创新重在激励。激励产生巨大的“磁场效应”,吸引科技要素向企业流动,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

  强化政府与企业激励。政府激励主要是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激励引导科技创新。整合政策资源,出台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等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放大政策激励效应,形成了涵盖人才、产业、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在内的政策支持体系。率先在全国推行两型产品采购政策,70家高新企业的300多个产品纳入首批两型产品采购目录。实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54.9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30亿元,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热情。企业激励主要是实施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经营管理、管理体制、科研开发五项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激发了创新动力,挖掘了创新潜力。

  强化精神与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主要是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近5年,全省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15项,获国家奖励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5位。2014年湖南奖励自然科学奖项目31项、技术发明奖项目22项、科技进步奖项目170项。产权激励起到了关键作用。率先在全国实行“两个70%”的激励政策,即:“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占股比例最高可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70%;成果持有单位最高可以从技术转让(入股)所得的净收入(股权)中提取70%的比例奖励科技成果完****。”激活了科技创新“基因”。率先启动“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市场”创建活动,共同搭建长株潭专利知识产权中心、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版权交易中心等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长株潭三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占全省的61%和65%,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比重分别高达74%和80%。

  强化创新与创业激励。创新与创业双向激励,促进创新与创业良性互动。坚持“研发环节重点投、产业化环节引导投”,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把财政资金、社会融资、企业投资、个人出资等各个渠道的资金整合起来,促进科技与资本结合,扩大科技投入规模。集中80%以上的科技经费,设立科技重大专项、学研结合创新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专项,对重大科研和产业项目实行重点投入、重点保障、重点突破。创新金融支撑模式,设立科技与金融结合专项资金、成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机构和创投基金、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组建高新创业投资公司,引导创投资本40亿元,带动社会多元化投资90亿元。引导和支持长沙银行、上海浦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在长沙高新区成立科技支行,专门为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长沙高新区注册或服务的金融机构及金融中介机构达300多家,其中在园区内注册的投资机构超过100家,注册资金达300多亿元。2014年,又设立了总规模为3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强化育才与引才激励。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探索建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励科技人才成长和创新创业。组织实施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计划、新世纪121人才工程、芙蓉学者计划等专项计划,有的放矢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构建“项目+基地+人才”三位一体科学研紧密结合的育才机制。大力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百人计划”以及国家、省级引智项目,完善吸引留学人员来湘创业政策,构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要求有为的引才机制。目前,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43人,在湘服务的外国专家达5000多人。实施企业科技特派专家行动计划,引导科技人才进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创造条件让科技人才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流动,构建科学配置、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的用才机制。首批从科研院所选派专家48名,指导帮助企业攻克核心技术149项,开发新产品118项。设立“优秀专家”“优秀博士后”“潇湘友谊奖”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奖项,建立省领导联合科技专家制度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筹建湖南省专家和外国专家服务基地,给予科技创新人才以充分尊重、适当奖励和优质服务,构建以事业留才、以尊重容才、以绩效奖才的人才服务机制。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工委书记张文雄)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 长沙
  • 株洲
  • 湘潭
  • 湖南
  • 国内外

资讯

  • 要闻
  • 社会
  • 娱乐
  • 视点
  • 体育

活跃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