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
  • 株洲
  • 湘潭
您的位置首页 >> 互动长株潭 >> 生活居家

你姓什么 知道由来吗?

2009/5/24 15:01 作者:danzhiqing 点击:6510 评论:14 条 【
我姓刘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姓是赣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资料可查最早南迁到赣南的汉姓大姓氏。至于刘姓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晋襄公死后,其儿子夷皋还小,大臣们都主张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晋君。于是执政大臣赵眉派人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晋襄公的夫人缪赢知道此事后,天天抱着太子夷皋去宗庙里哭闹。赵眉等人被她闹得没办法,只好立小孩为晋君。这时公子雍已经由秦军护送来到边境,赵盾就亲率晋军去阻挡。秦人一见赵盾出尔反尔,非常恼火,双方在令孤一带交战起来。秦军准备不足,打了败仗。而由赵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会也只好留在秦国。其后裔也就成为了刘氏-----意思是有“留”成刘姓。
==================================
刘姓为古帝尧的后裔之姓。尧姓祁,传说尧的后裔祁刘累为夏养龙,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母龙,他怕夏帝惩罚,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孙就以刘为姓,这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为杜伯,杜伯儿子的曾孙士会因国内动乱逃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居住在今陕西一带。西汉时,刘邦赐刘姓与一些少数民族和项伯之族,后刘邦与匈奴结亲,将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习惯,所以匈奴人有许多均姓刘。由于汉朝的强盛,刘姓人口也随之极大的发展起来,早期刘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晋朝开始刘姓迁往福建,约在唐朝时迁往两广。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特权,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姓涌现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数千人编写《淮南子》,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还有训诂学家刘熙;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三国时魏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勇将刘牢之;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其著有《文心雕龙》,学者、文学家刘峻;隋代,有经学家刘炫、刘焯,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唐代理财家刘晏,史学家刘知几,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长卿,散文家刘蜕;北宋史学家刘恕;南宋有词人刘过,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元代有学者刘因,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明清时代刘姓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如刘通、刘六、刘七等等,此外,画家刘钰,诗人刘体仁,小说家刘鹗;现代有诗人刘大白,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共产党员刘胡兰等等。刘姓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五点四,超过6000万,是中国第四大姓。
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祁姓尧帝之后。以字名为氏。
2、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父之后裔。
3、改姓而来。据《史记》所载,刘邦称帝后,赐有功之臣娄敬、项伯为刘姓,并赐其他降汉的项氏家族改姓刘。其它姓氏改姓刘。据《史记》所载,西汉公主嫁与冒顿为妻,其子女皆从刘姓。另外有薛、何、美、陆终氏和少数民族鲜卑孤独氏,女真族乌古论氏、移剌氏、满族宁古塔氏、留佳氏等众多姓氏改为刘姓。
得姓始祖
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 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 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士师(主管刑罚、狱讼、禁令的官)隰叔之子士艹为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士艹为之孙士会就是辅佐晋文公、襄公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范武子。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姓,是为陕西刘氏。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便是士会的后代。刘邦对刘姓家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祖先之一。
繁衍播迁
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当在今河 南省境。而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刘姓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郡望堂号
刘姓在其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1、彭城郡;2、沛郡;3、弘农郡;4、河间郡;5、中山郡;6、梁郡;7、顿丘郡;8、南阳郡;9、东平郡;10、高平郡;11、东莞郡;12、平原郡;13、广陵郡;14、临淮郡;15、琅邪郡;16、兰陵郡;17、东海郡;18、丹阳郡;19、宣城郡;20、南郡;21、高阳郡;22、高密郡;23、尉氏郡;24、竟陵郡;25、长沙郡;26、河南郡;27、广平郡。
堂号:
“彭城”、“弘农”、“沛郡”、“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河南”、“尉氏”、“广平”、“丹阳”、“广陵”、“长沙”、“临淮”;还有“豢龙堂”、“藜照”;另有自立堂号,如 “敦睦”、“敦本”、“天录”、“再思”、“树德”、“守三”、“青云”、“传经”、“五忠”、“恒德”、“庆元”、“怀贤”、“墨庄”等。
宗族特征
1、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 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
2、刘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据刘祥澍所修《刘氏族谱》载有清代江苏刘姓一支辈份字行为:“祥瑞肇英贤,明良继仁孝。”清光绪年间刘一诚所修《刘氏宗谱》载有彭城(今徐州)刘姓仲盛公一支辈份字行为:“寿福永彦仲,伯仁义尚若,余洪继应一,启世道昌从。”
名人精粹
刘邦: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秦末聚众起义,得胜,建立西汉。刘歆:西汉沛人,古文学派的开创者。所撰《七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刘歆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刘秀: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山东蒙阳人,所著《乾象历》是我国考虑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第一部历法。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建蜀汉政权,与东吴、曹魏成鼎足之势。刘伶:沛国人,为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建威将军。刘渊:系匈奴人,十六国中的汉国建立者,称号“汉王”。刘义庆:彭城(江苏徐州)人,十六国时宋国著名文学家。有小说集《世说新语》。刘勰:东莞莒县(今山东)人,十六国时期梁国杰出的文学家、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被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巨著。刘知几: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史通》为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著有《天论》等。刘墉: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刘鄂:江苏丹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小说《老残游记》。刘少奇:湖南宁乡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关于刘字
刘字的本义——战斧
在现代汉语里,“刘”字除了用来当作姓氏外,在古代汉语中,“刘”字有着极其丰富而神奇的含义。根据《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文大辞典》等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汉语文字辞书的统计,“刘”字在古代有多达11种的不同字义和解释。
在如此众多的字义中,哪一个才是“刘”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呢?当初人们采用“刘”字作为血缘和姓氏的徽志,又是取的哪一种字义呢?姓氏学家也认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来源于原始部落民族的图腾崇拜。因此,用作姓氏的汉字,它作为姓氏的意义就是该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字义,也往往就是指称某种具体的事物、实物。从上面罗列的“刘”字的11种字义看,只有“斧钺”这种解释有可能是“刘”字的本义,也就是刘姓的初始的含义。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可以推出,刘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可见,“刘”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称一种战斧。
刘姓起源有四:
1、出自祁姓,是尧的后裔。相传尧是远古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因陶唐氏是黄帝之子十二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尧为祁姓,其后子孙有一支被封在刘国(今河北省唐县)。到了公元前30世纪,中国进入了传说时代。那时,仅在黄河中游和汾水下游地域,就有10000多个大小不等的部落。其中有三个较大的部落:一是神农部落,其首领是姜榆罔;二是九黎部落,其首领是蚩尤;三是有熊部落,其首领是姬轩辕。这三个强大的部落相互征伐,惊心动魄,最后姬轩辕以其智慧和能力,征服了其他两个部落,特别是打击了强悍善战的蚩尤之后,使有熊部落的首领姬轩辕名震四方,其余各部落都纷纷归顺了轩辕氏。
轩辕氏起源于陕甘之交的黄土高原,居于黄土中央地带,故又称为黄部落,尊称首领为帝,所以姬轩辕就成为黄帝。可以说,这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黄帝王朝。我们把黄帝当做自己大民族的始祖,主要有三个理由:一是黄帝使中国实现了相对的统一;二是黄帝时代创造了房屋、井田、衣服、车船、兵器等物质文明;三是黄帝王朝创造了兵法、音乐、歌舞等精神文明。
传说黄帝在位100年。在这100年中,社会上没有盗贼,没有斗殴,风调雨顺,人和物丰。在黄帝152岁的时候,他出巡来到陕西黄土高原的南边一个名叫桥山的地方时,忽然间从天上降下一条黄龙。黄帝见天龙降临,如同应邀一般,就带上他的随从和家眷等70余人骑上龙背,准备升天。许多臣民们则哭着拉着黄帝的衣服和鞋帽求他不要走。就在这一瞬间,黄龙腾空了,臣民们把黄帝的鞋帽和衣袖扯下来了,黄帝终于升天了。于是人们便把黄帝的衣冠葬在了桥山,建起一个很大的衣冠冢,这便形成了至今仍然受到历代华人前来祭拜的黄帝陵,并在桥山脚下建有轩辕庙,庙额上有一块“人文初祖”的大匾,庙苑内有棵巨柏,称作“轩辕柏”。这个地方,如今名叫黄陵县。自公元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清明节都由国家主持祭拜黄帝陵。
黄帝升天以后,他的神祗形象,在他的后裔身上消失了,虽然历代首领都坚持称帝,但这“帝”的含义再不是神祗,而是君主。
公元前23世纪,黄帝的子孙中出了个名叫伊放勋的人,是祁姓唐部落的首领,后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五帝”中的第四帝。开始,伊放勋受封于河北省唐县,20岁便登上帝位,后迁移到山东的陶、唐地区,号为陶唐氏,称尧帝。在黄河下游肥沃的平原上,尧帝有许多创建和发明,他首先鼓励人们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还组织专人测定日月的位置,制定了太阳历法,计算出一年365天,创立了闰月制度。这时期,国家已出现雏形。尧帝最大的长处是选贤任能。他在老年的时候,没把帝位传给他的九个儿子,而是传给了有贤能的女婿姚重华。
姚重华原是虞部落的首领,尧帝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同时嫁给了他。匆匕重华接任尧帝职位,称号为舜帝,即中国历史上“五帝”中的第五帝。舜帝在位期间有两大建树:第一是改组政府,设立了九个部门的最高领导人。即:
① 司空(工程部) ② 后稷(农业部) ③ 司徒(内政部)
④ 士 (司法部) ⑤ 共工(建筑部) ⑥ 虞官(林业部)
⑦ 秩宗(祭祀部) ⑧ 乐 (音乐部) ⑨ 纳言(秘书部)
第二是启用水利专家姒文命治理水土,大兴水利。在计划治理的9条江河中,首先治理了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过3Z年的艰辛运作,姒文命治水功勋卓著,威望极高。于是在公元前2205年,舜帝将帝位传让给了姒文命。姒文命建立夏王朝,称号禹帝。禹帝把中国行政区域划分为九州:
① 冀州(河北、山西平原)
② 衮州(黄河下游,今山东)
③ 青州(山东半岛)
④ 徐州(淮河平原)
⑤ 豫州(中原地区)
⑥ 雍州(关中和陇西)
⑦ 梁州(秦岭以南、四川盆地)
⑧ 扬州(长江下游)
⑨ 荆州(长江中游)
这是中国行政区划正式称州的开始九个州的名称至今仍在沿用。
尧、舜、禹一脉相承。当年尧过世之后,舜把尧的小儿子源明封于刘邑,建立刘国(今河北唐县),久而久之,尧帝的小儿子这一支家族,便以封地国号“刘”为姓。
★★★受姓始祖
有关于其受姓始祖说法不一。尧帝共生有10个儿子和2个女儿。其中10个儿子分别是:监明、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
第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就是尧帝的长子监明。
第二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他的儿子刘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汉代流行的纬书《尚书中候》。该书记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嗣。”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帝的第九个。儿子源明。
第四种说法: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就是尧帝的长子丹朱。
第五种说法认为:祁姓刘氏的开姓始祖不是尧帝的儿子或者孙子,而是数百年后的尧帝裔孙——夏朝的刘累。此说在刘姓源流史上,也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
第六种说法也可以叫做综合说。这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姓初祖是尧帝的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名称。
刘累与御龙氏
历史上正式见载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刘累。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新唐书》和大量刘氏族谱中。
据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
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谱》上还有这种记载,说是刘累生下来时,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姓名叫“留累”,即姓留名累。留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留姓也公开推刘累为留氏肇姓大始祖。
刘累所出生的刘氏族是原始时期一支崇拜刘斧、善于使用斧钺的部族。刘斧是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莫过于那些巨大的猛兽。当时人们认为,在所有的动物中,又以龙是最神秘莫测的、人类最难征服的动物。直到春秋时期,人们仍认为“虫莫知于龙”。可以说,龙是动物界的代表,是动物之神。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就干脆崇拜起龙来了。
龙是一般人不能征服的,除了作为上帝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领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具有征服龙的专门本领。作为远古时期最优秀的狩猎部族,刘氏族自然很希望能成为征服龙的部族。刘累诞生时手掌中有“刘累”二字,刘氏族的人便认为这正是神的暗示,即刘姓将要成为征服龙的氏族。
原来,“刘”是一柄巨斧,喻含着征服和杀的意思;而“累”字本义是一种绳索,引申为拘系、捆绑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一手执刘,一手执绳,要去征服、驯服龙的意思。这就是神的旨意,这就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的谜底。
当时,在中原大地上确实有一支擅长驯服龙的部族,叫做豢龙氏。这个部族属于当时的祝融集团,主要活动在酸川(今山东定陶)一带。这个氏族自从帝舜时期就以擅长驯服、饲养龙而闻名于世,并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权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龙的专门提供者。
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不知是有神的力量还是刘累自己聪明过人,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 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据说,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时不关心治国爱民,却沉醉于信奉鬼神方术。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877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4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4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为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一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后来给夏帝孔甲喂养了四条龙 (很可能是蟒蛇之类的动物),被孔甲赐为“御龙氏”。
因为刘累养龙技艺不精,没过多久死了一条,他怕孔甲怪罪,就灵机一动,把死龙做成了美餐,献给孔甲享用。由此深得孔甲喜欢,重重奖赏了他。未曾想,数日后孔甲让他再做如前次的美餐。刘累怕再难蒙混过关,于是携家眷乘夜逃走,到河南鲁山躲了起来。从此,刘累世代定居此地,成为中原刘姓最早、人口最多的一个家族。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祁姓刘氏的来源。而今在河南鲁山地区仍有“尧山”、“尧祠”、“大龙山”、“豢龙城”等地名,在鲁山故城南有刘累墓,在偃师县南有刘累城,还有刘聚、刘亭、刘水、刘涧等地名。其中的“刘聚”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偃师县的刘庄。
2、出自姬姓。
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南),因以为氏。姬姓刘氏和刘子国均产生于春秋中期,源出于周顷王,其肇姓开基始祖并不是周初的王季子,而是周顷王的儿子姬季子。
姬姓刘氏和刘子国的开基始祖姬季子,是周定王的弟弟,周顷王的儿子。因是周王之子,所以又称王季子。这位王季子曾任周王朝的卿士,大约在公元前599年前后,被周定王赐封于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建立起姬姓的刘子国。他的后人,以采邑也是国名为氏,称刘氏。王季子因去世后被谥为“康”,史书因此又称他为刘康公。原来,当公元前11世纪商周鼎革之后,生活在刘邑一带的古老的刘氏族并未立即灭亡,而是由臣服于商王朝的氏族政权,演变为姬姓周王朝统治下的臣民。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他的小弟弟姬友到郑,建立郑国。此后,郑国日益扩张,迅速发展成为中原大国。估计祁姓刘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此时才被郑国吞并。刘人世代居住的刘地,此时已变成郑国统治下的一个小邑,刘氏成员则变成了郑国统治下的普通百姓。
公元前712年,东迁洛阳的周平王为了扩张地盘,从郑国手中夺取了刘邑等4处地方,使之变成周朝新都城王畿之内的城邑。这便是《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的“王取邬、刘、茂、邗”事件。再过了一百多年,到公元前599年前后,周定王又将刘邑封给他的弟弟王季子做领地。至此,姬姓刘子国就在东周王畿之内建立起来。刘康公也就成了姬姓刘氏的肇姓始祖。作为周朝王族分支,春秋时期姬姓刘氏自形成伊始便地位显赫,宗族长期兴旺不衰,并孕育出了大批权倾一时的人物。
史书载称,刘氏家族除了要统辖自己的刘子国事务外,还长期担任东周王室的卿士等官职,负责周朝王室的婚姻大事和外交礼仪。如公元前599年,刘康公就奉周定王之命出使鲁国为王室求亲。回来后,刘康公还借分析鲁国情况之机,向周王作了一番关于俭存奢亡的精彩论述,详载于《国语·周语》中。
春秋时期,姬姓刘氏又与晋国的范氏世代结为婚姻。如始祖刘康公就娶范氏为妻,生子刘夏。范氏是祁姓刘氏的后裔。姬、祁两支刘氏家族在春秋时期联为姻亲,这也是刘姓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刘康公的儿子刘夏,又名官师,史称刘子或者刘定公。刘定公早年也在周王室中担任卿士之职,经常为周王出使各国。到周景王时(公元前544——前520年),刘夏以王族元勋身份出任周王室正卿,开始操纵东周朝政,成为当时地位显赫、势力强大的贵族。
刘定公生子刘挚,史称刘献公。刘献公是周景王时期王室的又一实权人物。当时,周朝王室的朝政,实际上已经由以刘挚为首的姬姓刘氏家族控制操纵了。
公元前530年,刘献公一手炮制了甘国的政变,杀掉了甘悼公,扶植了自己的势力为甘国君主。
公元前520年,刘氏家族又一手策划了周朝王室的内乱:这一年,周景王病危,准备废掉太子,改立自己最宠爱的庶长子王子朝为王。景王的计划遭到以刘献公为首的王室大臣的强烈反对。周景王准备杀掉刘献公,铲除刘氏家族势力。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周景王和刘献公就相继去世。
刘献公没有嫡子,他死后由他的庶长子刘卷继任刘子国国君,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刘文公。 刘文公名卷,又名狄,字伯贫,也叫刘(分虫)。他继位袭爵后,很快积极地参加了周王室的内争。当年六月,王子朝叛乱,率兵将刘卷等人赶出东周王都。刘卷先逃到扬地,后又回到自己的领地刘子国。接着,刘卷拥立太子姬猛为王(即周悼王),率兵攻打王子朝,进居王城。不久,周悼王去世,刘卷又拥立悼王的弟弟王子姬(勹亡)为新的周王,这就是周敬王,从此与王子朝展开了长达5年之久的周王室内部战争。
公元前516年,刘卷在晋国的帮助下,终于将王子朝打败,拥立周敬王回到东周王城。从此,刘氏家族又重返周朝政坛,继续控制周朝王室,成为当时天下最有势力的家族。
公元前510年,刘文公在诸侯的帮助下,大兴土木,修建成周城,将周敬王从王城迁到成周。这种劳民伤财之举虽然为刘文公赢得了一时名声,但也有人认为,他这样做“其殃大矣”,并继言“刘氏则子孙实有祸”(见《国语·周语》) 。
刘文公操纵周朝政治达14年之久,直到公元前 506年去世。
刘文公去世后,周天子为他举行了国葬。
刘文公的儿子是刘桓公。刘桓公继承刘子国君之后,同样兼任东周王室的大臣。公元前503年,刘桓公平定了王室内部尹氏的政变,将逃难在外的周敬王迎接回王城。此后,他又率军多次讨伐乱党,稳定了东周王朝的政权。
刘桓公之后,刘氏子孙仍在东周王室任卿士,但其地位已不如从前。直到周贞定王时期(公元前468——441年),刘氏家族大概是因为在王室内部斗争中失败,家族彻底衰落,其领地刘子国也被王室灭掉。至此,这支活跃于春秋时期,执掌周王室朝政长达100年之久的姬姓刘氏家族,就突然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不见了。
3、他族赐姓改姓刘
刘邦对项伯、娄敬思等人,以赐姓和加封来报答他们的忠义之恩。因此,赐姓是刘氏人口增加、支脉增多的另一重要条件。
赐项伯为刘姓,封射阳侯。公元前206年冬,攻破函谷关进驻长安以东新丰鸿门的项羽大军,与早巳屯兵霸上的刘邦大军夹霸水对垒互峙,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有生死之交,他主张项羽和刘邦和解,在鸿门军帐中举行会谈。项羽采纳了项伯的意见,便约请刘邦来鸿门赴宴会谈。第二天清早,刘邦在张良、樊哙的陪同下来到鸿门,见到项羽后立即装出谢罪的样子,语意城恳,项羽信以为真,随令摆宴款待。席间项羽的谋臣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要当机立断,趁机杀掉刘邦。项羽明白范增的意思,但就是按兵不动。范增急了,便离席急召项庄前来舞剑助兴,以借机杀害刘邦。项伯看破了范增的意图,也立即站起挥剑上前,和项庄共同舞剑,以保护刘邦,使得项庄无法下手。这次鸿门宴项伯救了刘邦一命。所以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为感谢项伯的救命之恩,赐项伯姓刘,封为射阳侯。同时还封了三位项氏族人:桃侯项襄(封地在山东汶上县),平皋侯项它(封地在河南温县)、玄武侯项(名无查,封地也不详)。对这三位项氏侯爵及其家人,均赐姓为刘氏。
赐娄敬为刘姓,封关内侯。娄敬,齐国人,公元前202年5月,被征发到陇西戍守。路过洛阳时,看到这里正大兴土木修建楼舍,大搞建设。经打听知道刘邦称帝要在此建都,他认为以此为都实大不妥。便找到一位同乡名叫虞将军的朝官,请他引荐拜见刘邦。刘邦接见了娄敬,认真听了他对建都的意见后,并又征求众臣的意见。众臣中惟独张良同意娄敬见解,并力劝刘邦移都长安。于是,刘邦决定迁都长安。刘邦不仅采纳了娄敬迁都长安的意见,还把他留在身边做了高官,又封他为关内侯,同时赐姓刘。
4、少数民族赐姓改姓刘
匈奴刘氏 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按照匈奴贵族从母姓的习俗,冒顿子孙皆姓刘。
公元前200年刘邦不顾娄敬劝阻,亲自挂帅北伐匈奴,结果失败。这使他认识到汉皇朝刚刚建立,目前还难以战胜匈奴的入侵。于是他向娄敬讨教,娄敬建议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并提出具体建议,把鲁元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还要嫁礼丰厚,以满足匈奴的欲望。可是吕后不同意,因为她和刘邦只生了这么一个女儿。于是,刘邦决定用宫中宗室女子充当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派娄敬前去和亲。公元前197年,汉皇室族女以公主身份远嫁匈奴单于,“和亲”成功。由此,这位刘氏族女在北方匈奴所生后代,有相当一部分随母姓刘氏,发展成为第一个少数民族中的刘姓支脉。直到500年以后,匈奴族人前赵光文帝刘渊还承认自己是汉王朝皇族的外甥子孙。
鲜卑族刘氏。北魏孝文帝自大同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蒙古族刘氏。元代蒙古族中就有刘姓出现。公元1285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来有位蒙族人名呼图克特穆尔的名士,酷爱汉族书籍和文化,他的母亲是汉人,姓刘。有一天,这位名士拜见元仁宗皇帝,谈论中,仁宗对他的汉学水平加以赞赏,并为他起了个汉人的名字,叫刘汉卿。从此,刘汉卿的后代就形成了一支刘氏家族。
满族刘氏。现在,满族人口近百万,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其中刘姓人口较多。元代时女真人乌古伦氏迁居到中原,改姓刘氏,其后裔中有位刘国杰,英勇善战,成为湖广行省的要官,后又升任光禄大夫。还有一支女真人宁古塔氏也迁居到中原,改姓宁和刘,宁为宁古塔氏的头一个字;而“宁古塔”按满语的意思是“各六”或“每六”,其实就是“六”,“刘”与“六”同音,故姓氏为刘。后来到清王朝时期,满族人贯通刘姓者甚多,已成为该民族的一个大姓。
回族刘氏。中国回族形成于唐宋时期,人口有近900万,分布于全国各地,集中在宁夏自治区。回族的先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们在唐宋时期多有人到中国经商,其中一部分人在中国定居,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其婚姻家庭中,有汉族刘姓贯通其中。到了明代,朱元璋实行强制性的汉化政策,这就使回民族的姓氏迅速汉化,刘姓自当其中。
朝鲜族刘氏。朝鲜族人口近百万,居住在吉林省延边自治州的鲜族人有80万,其中刘姓人口数量位居30左右。据了解,在韩国有200多个姓氏,其中刘姓人数排在第三十四位。
京族刘氏。京族原称为越族,人口近两万,有31个姓氏,居住在广西南疆诸岛,刘姓人口数量在京族中占20%,是这个少数民族的第一大姓。
傣族、景颇族刘氏。这两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滕冲地区,刘姓人口也较多,大多数是汉族刘姓演化而来。明初,朝廷派部队到滕冲屯田戎边,许多内地刘姓将士来到此地,其中一部分人则定居下来,成家立业,繁衍生息。由于这些刘姓人与傣族、景颇族人通婚,其后代随父姓者都为刘氏。据该地区所收集的刘氏族谱中,发现有七支为傣族和景颇族刘氏家族。如南京籍的刘恩义家族,四川籍的刘万祥家族等。
------------------------------------------------------
刘姓迁徙史
刘姓最初发源于今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省境。
祁姓刘氏传至战田时,有人在魏国任大夫,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有子刘清,辗转迁移到今江苏丰、沛之地。刘清生刘仁,号丰公,刘仁生刘(火+瑞-王),字执嘉。执嘉有四子:伯、仲、邦、交。第三子刘邦,即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处皆有刘氏,并已形成了全国第一大姓氏。
两汉时期,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祖籍丰沛地区经长安和洛阳两个首都向全国各地辐射,中原的刘姓为避“董卓之乱”而不断向四方迁徙,其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靠蜀汉。
魏晋南北朝之时,刘氏大举南迁,在这同时有许多少数民族刘氏加入到汉族刘姓之中。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纷纷南迁,彭城刘氏宗族成员也大批南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形成东晋南朝时期著名的京口刘氏。
魏晋到隋唐五代,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刘姓由华北、西北、大漠、关外地区向中原地区迁徙,如匈奴刘氏南迁河南、东阳一带,鲜卑刘氏和后来的沙陀刘氏也内迁中原。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刘氏长期在中原定居,接受中原汉族的文化和传统,最后完全汉化。另一方面,因为中原地区长期战争而动荡不安,为了躲避战争的灾难,原来居住在中原、华东、江北地区的汉室后裔刘姓,纷纷向东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其中,主要是原居丰沛一带的楚元王后裔彭城刘氏、原居河北的中山刘氏和原居山西的洪洞刘氏向东南江浙闽一带迁移。
隋唐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
宋代以后,刘姓就已遍布全国各地,从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明清时期刘姓一方面继续保持晋唐以来就开始的由华北向东南的迁徙大势,同时又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开始大规模地由东部地区向西南地区迁徙,并由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大规模向南洋地区拓展,从而形成了刘姓的第一次移民海外高潮。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 作者:小砚 (2009/5/27 08:50, 评分: 11楼 )

    原来我的姓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来源呀!
  • 作者:danzhiqing (2009/5/27 08:51, 评分: 12楼 )

    湖南开基始祖刘道荣(1063--1135年),名戊寅,中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官任翰林、金紫光禄大夫,来湘潭做官。刘道荣任满退休后,留住湖南,落籍潭州石潭市,后又携4个儿子一同迁湘乡石脚山赤石茄,成为刘氏迁湖南的开基始祖。
    刘道荣在南宋绍兴五年去世,葬在湘潭泐潭寺。娶夫人谢氏,生了4儿子:刘庚荣、刘庚华、刘庚富、刘庚贵。
    湘乡赤石茄刘氏传到元朝至顺二年(1331年),有刘起荣、刘起华、刘起佐兄弟3人,他们是入湘始祖刘戊寅的第十一世孙,也即长安刘官贵的第三十一代孙。刘起荣3兄弟在宦游湖南宁乡双井桑园时,因"悦其山水之胜地",于是又从湘乡迁居宁乡开基创业。后裔人丁兴旺,形成宁乡双井桑园刘氏,而刘起荣兄弟则成为入迁宁乡的分派始祖。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这支刘氏家族与同是从江西吉安、泰和地区迁来宁乡的古塘基刘氏、佘洲刘氏、荷塘刘氏等3支宁乡刘氏联合修撰族谱,并确立了25字的派语:基钜润兰煐,堂铭永树勋。远钦源本烈,先锡汝谋焜。孝鉴泽槐燿,相生五五承。
    上面的派语是一首五言诗,其中"基"字派是入湘始祖刘戊寅的第二十五世,"燿"字派是刘戊寅的第四十九世。而最后一句"相生五五承"则不入派,因此只有25个字是派语。到光绪年间,又经4支刘氏商议同意,将派语中个别字进行修改,使之完全符合"土金水木火"五行相生的原理。下面就是最后改订实行的派语:基钜润兰煐,垂铭永树熏。培钟源本烈,增锡汝模烝。均鉴泽荣燿,相生五五承。

    宁乡古塘基刘氏:
    民国三十年(1941年)藜照堂《宁乡古塘刘氏六修族谱》记载,宁乡古塘基刘氏形成于明朝,来自江西,以刘可清为本族开基始祖。
    据多种族谱记载,古塘基刘氏始祖刘可清,"原籍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他的祖上世系不详,所属宗派不详。我们只知道刘可清的父亲是明朝初年人,有3个儿子:长子刘广麒、二子刘孟麒、三子刘可清。 明朝初年,"可清公之父以武节佐明成祖南下,克建奇绩。帝嘉其能,恩荫一子百户一员"。当时,刘可清的大哥刘广麒以长子身份受荫为百户(一种下级军官,大约相当于今天的营长之类。)。
    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诏实行屯田政策,以安抚将士。大批江西籍居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西迁湖湘地区拓业。当时刘广麒、刘孟麒、刘可清3兄弟也奉诏西迁,他们先落籍于湖南攸县。7年后,也就是永乐十年(1412年),刘氏兄弟又从攸县来宁乡,在宁乡油草铺一带屯垦。不久,刘广麒在宁乡去世,因为他没有儿子,朝廷改命他的三弟刘可清世袭百户的职务。刘广麒的二弟刘孟麒的后裔则居住在公婆塘一带。
    刘可清世袭为百户后,认为"油草(铺)路当滇黔广粤之冲",不太安全,于是准备迁到比较偏僻的益阳一带创业。当刘可清一行骑马来到宁乡与益阳交界之处的藕荡边时,有藤缠马足,马不能行。刘可清认为这是天意预兆,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将此处作为自己开基拓业之地,这就是后来的古塘基。
    此后,刘氏世袭百户,据说"穆神之世,大湖南北,莫不知有刘百户者。"直到明清鼎革之后,古塘基刘氏的百户身份也被削除。
    宁乡古塘基刘氏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屯田农垦家族,自开基始祖刘可清以来,这个家族都没有出过什么特别有名的人物。他们世代居住在宁乡、益阳交界处的益阳刘家巷、宁乡煤炭坝一带,绝大多数以农耕为业,是当地的一支大族。
    这支刘氏在康熙时第一次创修族谱,是与宁乡双井桑园刘氏、城北刘氏、佘洲刘氏等3支宁乡刘氏家族合修的。此后,又有5次续修,则是单独修古塘基一支。古塘基刘氏与其他3支宁乡刘氏共用如下的25字字派:基钜润兰煐,垂铭永树熏。培钟源本烈,增锡汝模烝。均鉴泽荣燿,相生五五承。
    其中,"基"字派是开基始祖刘可清的第十二世孙,而最后一句"相生五五承"5字则不入派。
    近600年来,古塘基刘氏已繁衍到刘可清的第21代"熏"字派,发展到数千人。现将笔者本支世系开列如下:
  • 作者:danzhiqing (2009/5/27 08:52, 评分: 13楼 )

    始祖刘可清,生2子:刘仁、刘义。
    二世刘仁,生3子:刘伯珍、刘伯瑚、刘伯*(王+荣)。
    三世刘伯瑚,生5子:刘继道、刘继远、刘继通、刘继达、刘继廷。
    四世刘继达,字罗峰,生2子:刘朝恩、刘朝惠。
    五世刘朝惠,字新堤,生1子:刘尧民。
    六世刘尧民,生1子:刘光。
    七世刘光,生7子:刘敬达、刘敬选、刘敬远(?)、刘敬迪、刘敬逊、刘敬述、刘敬邈。
    八世刘敬选,字席卿,生5子:刘之英、刘之林、刘之葵、刘之蔚、刘之萌。
    九世刘之英,生3子:刘德裔、刘德敏、刘德爵。
    十世刘德敏,生4子:刘向修、刘向笏、刘向先、刘向信。
    十一世刘向笏,生4子:刘基浚、刘基沂、刘基汶、刘基河。
    十二世刘基沂(1749--1820年),字点志,以字行,后裔人尊称为"点志公"。刘点志为人忠厚平和,孝友勤俭。他在乾隆年间又从古塘基迁到斑竹塘(今宁乡县煤炭坝镇栗山村斑竹塘),在这里购田数百亩,建房置地,另肇基业。后人尊刘点志为斑竹塘刘氏的分派祖。刘点志死后葬在斑竹塘尾长塘住宅后月形山,元配夫人贺氏、继配夫人张氏,共生3子:刘钜纹、刘钜答、刘钜瞻。
    十三世刘钜答(1774--1850年),字登名,号登明。夫人谢氏,生4子:刘润书、刘润笔、刘润材、刘润村。
    十四世刘润村(1805--1859年),字中有,号荣耀,一号云耀。夫人胡氏,生4子:刘兰芑、刘兰苓、刘兰莘、刘兰庄。
    十五世刘兰莘(1841--1887年),字秀荣,号芳墀。夫人曾氏,生4子:刘煐标、刘煐枝、刘煐棣、刘煐柘。
    十六世刘煐枝(1866--1900年),字月华,号桂香。夫人蔡氏,生2子:刘垂埙、刘垂篪。
    十七世刘垂篪,字仲吹,号玉坤。夫人谢氏,生3子:刘楚材(铭志)、刘楚华(铭意)、刘楚南(铭铜)、刘楚汉。
    十八世刘楚南,谱名刘铭铜,字楚德,即为笔者的父亲。夫人陈玉莲,生3子1女:刘彩平(女)、刘日平、刘桂平、刘佑平。

    宁乡北门麻山大田坊刘氏:
    形成于明朝,来自江西,入湘始祖刘绚。
    据族谱记载,宁乡北门刘氏来自江西望族永新刘氏。开基始祖刘绚(1416--1501年),字素智,原籍江西安福县前溪,是明朝著名大臣谥忠愍公刘球的二世孙,明朝时中进士,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任宁乡县令,"文章著美,善政甚多。"退休后,因受当地百姓的挽留,遂留居宁乡,落籍宁乡城北秀土乡。

    宁乡沙田刘氏:
    据民国二十一年(1931年)沙甸堂《宁乡沙田刘氏支谱》记载,宁乡沙田刘氏形成于明代,来自江西,属于南唐大理评事刘庄的后裔,以刘庄为该族第一世始祖。
    沙田刘氏订立有如下派语诗:邦以芳声显,仁义立纲常。世业肇前功,传家裕后昆。鸿章辉上国,人品重玙璠。
    其中,"邦"字辈为刘庄的第26代。至20世纪40年代,已传到刘庄的第37代"业"。

    宁乡石村刘氏:
    形成于明朝,来自江西,以刘伯玉为石村开基始祖,以刘德言为远祖。
    据光绪九年(1883年)德馨堂《宁邑石屯刘氏三修族谱》记载,宁乡石村刘氏属于刘氏宗族中的长沙刘氏大宗南派,出自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和安成后刘苍之后。这支刘氏属于江西安成水部刘氏的分支,以水部刘氏始祖唐末五代人刘德言为远祖。传到宋代刘季位,官任中书,由江西豫章迁潭州(长沙),再四传有刘端本,官任邵陵县令,又迁湖南新康(今宁乡县)北。刘端本之后六传为刘崇卿,在山东做官,任职期满归乡,为避元末红巾军之乱,又隐居宁乡县西关外,再七传至刘伯玉。
    刘伯玉,名刘汉琳,字伯玉,明初官任翰林院检讨,为宁乡石村刘氏开派始祖。

    宁乡荷塘刘氏:
    据刘浩淼介绍:本派为明朝初年从江西安福迁来宁乡。旧派语:福应子忠元有志,丙经建日明启乾。清光大开家孝友,先德芳声永久绵。
    从二十二代起,荷塘刘氏与湘潭清水、长沙石门三支合一。统一派语为:豫江贻祖泽,湘岳蔚贤良。士德承天阁,芳声振楚乡。
  • 作者:danzhiqing (2009/5/27 08:54, 评分: 14楼 )

    宁乡支,已传至二十七代。

    湘潭刘姓

    湘潭石潭岳冲桥刘氏:
    形成于明朝,来自江西,以刘德文为开基始祖。
    据族谱记载,该支刘氏始祖刘德文,字志聪,原籍江西省安福县圳上,明朝时官任直隶桃源知县。任职期满后,刘德文举家南迁湘潭县石潭乡大哲坝。刘德文生了6个儿子,但只有老三刘由升一支世代居住在此,到20世纪40年代,已传到第22代,发展到5000多人。

    湘潭六亩刘氏:
    形成于元朝,来自江西,以刘鹤云为开基始祖。
    据族谱记载,湘潭六亩刘氏始祖刘鹤云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元顺帝时(1333--1368年)奉诏"遵招抚榜"由江西迁入湖南省,落籍湖南宁乡之下乐,为刘氏入湘始祖。刘鹤云之后,这支刘氏传到第三世刘华四时,又因躲避兵乱而再次南迁,卜居湘潭卜索(今下索铺)水口,后裔世居于此,形成湘潭六亩刘氏。这支刘氏家族在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由四世祖刘辰济主持创修族谱。到20世纪40年代,这支刘氏已传到刘鹤云的第25代,人口约3000多,主要分布在湖南湘潭、湘乡、宁乡等处。

    湘潭易俗河白云峰刘氏:
    形成于明初,来自江西,以刘德先为开基始祖。
    谱载,这支刘氏始祖刘德先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由江西迁湖南开基,落籍湘潭易俗乡双塘湾。刘德先生3子:刘纲、刘纪、刘绪,后裔分为3大房。到20世纪40年代,湘潭易俗河刘姓宗族已传20多代,人口也有数千人。

    湘乡坳头刘氏:
    形成于明朝,来自江西,以刘肇鸣为开基始祖,以水部员外郎刘德言为远祖。
    据1996年上湘刘氏四川垫江县支派《刘氏族谱》和清光绪五年(1879年)俭德堂《上湘坳头刘氏九修族谱》记载,湘乡坳头刘氏源出江西水部刘氏,在刘姓宗族中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是长沙定王刘发和安成侯刘苍的后裔。
    上湘开基始祖刘肇鸣是水部刘氏始祖刘德言的第20世孙。传递世系如下:
    1刘德言→2刘税→3承亮→4刘常→5朝臣→6刘贲→7刘杲→8刘棠→9刘伯华→10刘仟亿→11刘詹龙→12刘定翁→13刘辛叔→14刘贵祥→15刘荣宗→16刘铉绕→17简该→18刘英器→19丽岳→20刘肇鸣。
    刘肇鸣(1479--1540年),字汝凤,行三,明朝从江西迁居湘乡坳头。
    刘肇鸣的后裔人丁非常兴旺,清代以来就成为湘中大族。族人分布在今湘乡、双峰、武冈等地,已繁衍了18多代。
    附:湘乡坳头刘氏世系表
    1刘肇鸣→2刘文忠→3刘一麟→4刘常吉→5刘命贤→6刘素生→7刘鸿典→8刘匡世→9刘天馨→10刘开诚→11刘景凤→12刘运粮→13刘时馥→14刘际鹏。

    岳阳刘氏

    岳阳金城寨刘氏:
    形成于明朝,来自江西,开基始祖刘处志。
    谱载,岳阳刘氏始祖刘处志原籍江西省吉水县,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因调选而西迁湖南,落籍湖南岳阳县金城寨镇。到20世纪40年代,该支刘氏已发展到刘处志的第22代,4000多人口,主要分布在湖南岳阳、益阳等处。

    湘阴文家铺刘氏:
    形成于宋朝,来自江西,以刘朝胜为开基始祖。
    谱载,湘阴刘氏始祖刘朝胜(1266--1324年),字文才,号如云,太学生,宋元之际人。原籍江西省丰城县紫溪村,南宋景炎年间(1276--1277年)从江西迁来湖南,落籍湘阴县黄谷市。谙朝胜生了3个儿子:长子辛十四郎,居住在县城;二子辛十五郎,居住在湘阴麻塘;三子辛十六郎,居道贯冲。此后,刘朝胜子孙繁衍兴旺,到今天已发展到始祖刘朝胜的第30代,人口约有5万多。

    (湘阴)乔江刘氏:
    本支为湖南望族,属于刘姓宗族中的长沙刘氏南派。形成于明初,以刘世麟、刘世骅、刘世麒兄弟3人为开基始祖,以他们的父亲刘泰华为太祖。
    据族谱记载,本族太祖刘泰华,字谷臣,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梓溪村人,生3子:长子刘世麟,字灵长;二子刘世骅,字福渊;三子刘世麒,又名世乾,字黄配。明朝洪武初年,刘氏兄弟3人一同由江西迁来湖南开基创业。其中老大刘世麟、老二刘世骅两兄弟落籍于湘江流域的乔江南岸长沙青苏埂;老三刘世麒则落籍于湘潭九总街,传到第四世又迁到乔江北岸的湘乡沙口坪,形成3支鼎立的局面。1947年,3支合族联族,定名为乔江刘氏,共推刘泰华为太祖。据统计,到20世纪40年代,乔江刘氏已经繁衍到刘泰华的第25代,人口超过10万。这支刘氏主人分布在湖南省中部各县及湖北省的公安、石首、嘉鱼、江陵以入江苏高淳、浙江富阳等地。
  • 共有14评论 首页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尾页

  • 长沙
  • 株洲
  • 湘潭
  • 湖南
  • 国内外

资讯

  • 要闻
  • 社会
  • 娱乐
  • 视点
  • 体育

活跃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