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
  • 株洲
  • 湘潭

长沙走马楼出土万枚东汉简牍 地铁五一广场站局部停工

2010/6/24 18:20 作者:蓝色白羊 点击:1101 评论:1 条 【
前天凌晨3时50分,长沙市政有限责任公司12项目部在地铁2号线“五一广场”站进行地下管道改造施工时,于地表下6米处发现一口埋藏有近万枚简牍的汉代古井。经长沙市文物管理所及芙蓉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实地勘查,确认该古井为东汉前期官方简牍档案埋藏地。

  为我国南方东汉简牍数量之最

  “吐”出简牍的古井位于长沙市五一大道与走马楼巷交界处东南角,距地层表面6米。由于地铁2号线五一广场站地下管道改造施工正贯通于古井底部,古井横截面暴露部分为1.4米,井底以上暴露部分为0.4米,井底距管道底部0.8米。目前,管道内暴露部分已发现简牍近万枚。

  长沙市文物管理所专家称:“我们连夜清理,发现这批文物有竹简,也有木牍,简牍所载纪年文字为“永元14年”、“永元15年”等,由此确认该批简牍为东汉和帝时期(公元88年——公元105年)长沙地方政府的官方档案文书,而古井为东汉前期官方简牍档案埋藏地。”

  长沙市文物管理所专家表示,该批简牍的发现是继长沙走马楼吴简之后出土历史文献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填补了湖南地区东汉前期简牍发现的空白,也是我国南方地区出土东汉简牍数量最多的一次。出土简牍保存的历史信息丰富,对研究东汉时期长沙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文物部门将进行抢救性保护

  14年前轰动一时的走马楼吴简出土地,位于五一广场走马楼西侧的平和堂大厦,距此次发现简牍地点不足30米,而且二者同出于古井,它们之间是否有关联?专家称,此前走马楼发现的是三国时期的吴简,此次发现的是东汉简牍,这是两个不同年代的文书档案。不过,将简牍藏于古井,或许是简牍最好的保护方式。

  为做好这批汉代简牍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市文物考古部门已协调相关单位落实了保护措施:一是停止了该地段的地下施工,明确了专人守护,落实了保护责任;二是在管道出口处竖立了警示牌,设立了警戒标志;三是对古井暴露部分简牍实施了现场遮盖保湿处理,对施工造成的散落简牍进行了提取保护。同时,市文物行政部门正在向省文物局及国家文物局履行相关报批手续,并组织相关单位制定了具体的发掘方案,拟对古井及埋藏简牍进行抢救性发掘。具体发掘工作的实施,市文物部门正在积极与建设单位进行衔接。

  地铁站施工待发掘清理后恢复

  地铁2号线五一广场站的工地发掘出了简牍的消息受到高度关注。记者昨日从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五一广场站施工范围内涉及到此次考古发掘的区域已经局部停工,文物部门预计将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发掘和清理,待文物部门提取文物和收集考古资料后,再恢复施工。

  五一广场站为地铁2号线与1号线的十字交叉换乘车站,车站位于五一大道与黄兴中路交叉口立交桥下。其中,2号线车站沿五一大道东西向布置,1号线车站沿黄兴中路南北向布置。2号线五一广场站为地下三层结构,长约190米,标准段宽约24.1米,基坑深约24米。据悉,此次发现简牍的区域位于车站主体的建设范围以外,待现场的考古资料移除后,车站的施工将按计划进行。

  地铁下穿不会伤及古城遗址主体

  据了解,长沙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避开了绝大多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少数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文物埋藏区,其中2号线要从五一广场古城中心区地下通过。长沙古城区的文化层约8至10米,古井深度约10至14米,古代城墙和护城河的深度约为10米。若地铁在古城区地下14米以下穿越,将不会伤及古城墙、壕和城内遗址主体。根据施工安排,地铁2号线将大致在地下18米至31米深处穿越,因此不会伤及遗址主体。

  据悉,2号线沿途分布的文物古迹、文物埋藏区主要有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长沙古城文物埋藏区、五一广场古井群埋藏区、桐荫里文物埋藏区、杨家山文物埋藏区等。

  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建设单位在施工中必须保证文物安全。对于地下文物,要委托文物考古部门在沿线做好详细的考古勘探工作,对发现的古墓葬和古遗址进行必要的考古发掘。如果遇到非常重要的古墓或遗址,必须进行原址保护的,则需报上级部门解决。同时要加强对地上文物古迹的保护,特别是对街、巷、院、坊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施工中不应造成损害。

  相关链接

  三国吴简出土曾震惊世界

  1996年10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对市中心五一广场走马楼西侧的“平和堂大厦”建设区域内的古代遗址进行发掘。在靠近走马楼50号房编号为J22号古井内,发现了大量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古代简牍。出土简牍的内容十分丰富,经清理,发现了“嘉禾元年”至“嘉禾六年”的年号,“嘉禾”为三国孙权的年号,“嘉禾元年”即公元232年,这批简牍的年代距今1700余年。这是长沙继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也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在古代文书方面数量最大、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对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0岁即位的东汉和帝刘肇

  东汉和帝刘肇(79年—106年),汉族,是东汉第四位皇帝,公元88年—105年在位,年号为永元、元兴,在位17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孝和皇帝,庙号穆宗,葬于慎陵。

  由于窦皇后从中作祟,汉章帝废掉太子刘庆,逼死刘庆生母宋贵人,改立刘肇为太子。当时,刘庆5岁,刘肇才4岁。公元88年,年仅31岁的汉章帝刘炟突然病逝,10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和帝。变故与危难可以让人迅速成熟,刘肇似乎也明白政治地位变化所具有的意义,懂得要扶危济困,于是对刘庆格外亲近和爱护,入则同室,出则同车。这也许是出自刘肇善良的天性。但作为皇帝,年仅10岁的刘肇显然无法懂得管理国家事务,于是政权只好交由养他****、最为亲近的太后来掌管。

  东汉从和帝起,每个皇帝都是儿时即位。在幼年皇帝当朝的时期,外戚与宦官的专权、斗争便不可避免,政治的纷争和社会的动乱随时发生,东汉政权也就进入了永无宁日的历史阶段。


【星辰在线 通晓长沙】本文网址:http://news.changsha.cn/cs/2/201006/t20100624_1119741.htm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 长沙
  • 株洲
  • 湘潭
  • 湖南
  • 国内外

资讯

  • 要闻
  • 社会
  • 娱乐
  • 视点
  • 体育

活跃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