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
  • 株洲
  • 湘潭

长株潭试验区"两型发展"促区域巨变

2011/3/10 08:13 作者:HOPE 点击:1555 评论:0 条 【
三年前,彼此毗邻的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三座城市,获国家批准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试验区。3年来,长株潭试验区建设被湖南省视为富民强省的重大历史机遇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使命,在体制、环境、民生和发展方式等层面先行先试,探索创新,通过“两型发展”促使区域经济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

体制越来越清晰

体制,是区域经济发展不能回避的关键点。记者从湖南省“两型办”了解到,长株潭试验区先行先试,突出亮点之一是通过“顶层设计”,在体制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省统筹,在湖南省政府领导下高规格的协调机构湖南省“两型办”,负责长株潭试验区规划编制、制定大政方针、标准和评价体系,组织重大区域性协调。市为主,长沙、株洲、湘潭三座城市,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承担着实施主体的地位,负责抓落实。市场化,则是以湖南投资发展集团、华融湘江银行等市场化机构为主体,为长株潭经济社会发展组织融资。

湖南省“两型办”副主任陈晓红说,在这种特殊架构下,长株潭试验区三年间已经累计出台了70多个文件构筑的政策法制保障,率先编制了评价指标体系、“两型标准”、节能减排体系。围绕资源节约,长株潭实行绿色电价、试行分质供水和阶梯式水价;围绕环境保护,推动实施了环境污染责任强制性保险试点、省级财政生态补偿,率先试点环境资源交易和农村环保自治及特殊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结合法制“湖南建设”,长株潭试验区率先出台促进行政权力“阳光化”的行政程序规定和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

理顺了体制的长株潭试验区,作为区域核心增长极的地位日益凸显。湖南省“两型办”数据显示,以占湖南约六分之一的土地,长株潭试验区GDP占全省比例高达42.6%,对湖南经济增长率贡献达55%。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被视为“高端平台”的部省合作层面为例,就有34个部委、71户央企在长株潭试验区布局实施50多项改革试点,资金、技术和行政资源滚滚流入的“洼地效应”,在湖南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城市越来越宜居

2007年,长株潭试验区接受国家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市群任务之初,还深受酸雨、重金属污染、烟霾等生态问题的困扰。有学者关于把“湘江建设成东方莱茵河”的思路,看似“天方夜谭”。

三年来,试验区在系统规划和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等的指引下,在环境问题上可谓打了一场翻身仗。记者在长沙市与湘潭市接合部昭山示范区等地了解到,长株潭试验区已有525平方公里区域被划为生态区域被定位只能“保护利用”而其中120平方公里区域被禁止开发和全面恢复原生态,长株潭试验区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绿心”的城市群。将官员的帽子、企业的牌子和商人的票子“捆绑”在一起,以法制手段为后盾,长株潭试验区展开了雷厉风行的污染关停行动。累计关停各种污染企业1017家,变性污染土地34.4平方公里,重金属削减率达50%以上,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420万吨,二氧化硫减排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减排任务。

在试验区以重工业立市的株洲市,市民曾经只能在废水、废气、废渣、粉尘和酸雨的包围下生活。三年来,株洲市炸烟囱、关闭污染企业、绿化美化城市和发展高科技产业、城市新兴服务业,如今从闻名全国的“废都”变成了全国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很多“老株洲”在感怀城市巨变时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株洲如今称得上是座“工业生态宜居城市”。

陈晓红说,城市污水处理率翻番,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占全年九成以上,城市绿地覆盖率增长了一成多。已经建成的武广高铁、芙蓉大道、红易大道和即将建成的长株潭城际快速铁路、沪昆高铁、长沙地铁、通江达海的湘江航道和连接海内外更多大城市的黄花国际机场,共同构成长沙、株洲、湘潭向生态宜居城市迈进的真实写照。

民生越来越改善

城市以人为本,三年来,“广泛人群”受益于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和探索,在城市群发展中分享到了实惠。

在“数字湖南”框架内,长株潭成为全国唯一成功实施了同号并网的城市群,1200多万固定电话用户受益。今年,长株潭又成为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中唯一的城市群,未来3G网络覆盖,90%以上农村实现“宽带通”,长株潭城乡信息一体化建设将走在全国前列。

城市群发展“乘数效应”的显现,对长株潭城乡群众就业和增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湖南省“两型办”有关部门介绍,2010年,三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5%以内,相对其他城市低得多的商品房价、不断做大的安居工程、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长株潭群众居住环境总体水平不断改善。与试验区获批之初的2007年相比,2010年三市城镇和农村居民纯收入预计将分别增长1.24倍和1.28倍。

以五大保险为基础,以社会救助、安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在长株潭试验区正在快速推进。记者在长沙县、宁乡县等地了解到,在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领域,长株潭试验区则通过促进城乡均等化,保障失地农民利益,形成了“两转变一纳入”“两退出两获得一保留”“四变三集中”等模式,在城乡统筹和城乡基础设施对接等方面取得了经验。

“转方式”步伐越来越坚定

陈晓红认为,长株潭试验区三年实践,是一个“破与立”相辅相成的过程。随着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淡出,长沙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方式,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湖南省“两型办”有关部门介绍,长株潭主导产业的“形象代言”,如今已是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及随之问世而奠基的国家超级计算机长沙中心。在建设“创新型湖南”的框架内,长株潭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在万元GDP能耗下降幅度创历史新高、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猛降24%的背景下,长株潭试验区更多的千亿产业、五百亿园区和百亿企业登台亮相。长株潭试验区新兴工业,呈现土地越用越少、清洁生产门槛越来越高、单位资源消耗经济产出越来越大的发展态势。

在长株潭试验区,以“虹猫蓝兔”“拓维信息”“青苹果数据”等文化产业为标志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GDP比重的5.3%,这在全国位居前列。据记者了解,透过这一现象,长株潭试验区的决策者眼下更加重视知识和创新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的巨大作用。“十二五”期间,试验区将着力推动产业、学术、研究和金融四个要素的对接合作,推行城市群一体化的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等手段,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对此,很多关注长株潭实验区的专家认为,不久的将来,长株潭试验区在这场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群“大考”中,有望交出一份为全国“探路”新发展方式的答卷。


来源:中国网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 长沙
  • 株洲
  • 湘潭
  • 湖南
  • 国内外

资讯

  • 要闻
  • 社会
  • 娱乐
  • 视点
  • 体育

活跃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