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
  • 株洲
  • 湘潭
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娱乐 >> 房产置业

房价抑制政策不到位 变相成为拉抬房价的工具

2010/3/23 16:03 作者:蓝色白羊 点击:949 评论:0 条 【
高房价和收入分配问题无疑已成为矛盾的聚集地。两会刚刚结束,代表和委员们声讨高房价的话音未落,北京土地市场上在一天之内就冒出了三个“地王”。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下,老百姓对房价上涨的预期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首先,从这三个“地王”的特征来看,其身份都是大型国企。其中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烟草总公司名列其中,一个是拿着纳税人的钱、一个是依靠垄断获取的特权利润来参与炒地、炒房。如果继续纵容这些超级央企参与市场竞争、与民争利,必然扰乱正常的市场供需秩序。

对此,国资委做出了紧急回应,要求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但是什么时候退?怎么退?退出能否平抑剩余的16家央企拿地冲动?显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的退出时间,则很难起到平抑效果;如果进行重组式的退出,反而会让剩余的16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央企加剧垄断,央企出现“地王”的频率会更高。

因此,为了保障市场的效率和社会公平,我建议应该让所有国有企业退出商品房开发领域,让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国有企业可以参与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不要让央企成为获取垄断暴利的代名词。同时,金融市场应该抑制这些超大央企的上市融资和贷款。

第二,这些超大央企仗着资本优势,不计成本拿地,制造“地王”导致地价大幅拉升,从而造成未来的商品房价格被悬在高位。

实际上,“地王”制造的背后大有猫腻。有人通过跟踪2007年的“地王”发现,就“老地王”本身而言,高成本拿地并没有让他们获取高额收益。但是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高价拍“地王”只是开发商和当地政府拉抬地价的手段。因为,他们在拍“地王”之前或许已经在周围囤积了大量土地和房子,想借“地王”现象来“四两拨千斤”。现在一旦“地王”诞生,会有大量媒体频频曝光,结果使得周围的房价大幅上涨。近期就有消息称,北京这三个“地王”的降临使周边区域二手房主纷纷坐地提价,二手房价格也水涨船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制造“地王”也是一种哄抬炒作的操纵行为。因此,政府部门应该介入审查,如果存在操纵价格行为,则要给予重罚。但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又与房地产商是利益同盟,他们想方设法高价卖地,指望他们来查无异于与虎谋皮。所以,公正、公开以及第三方监督被人们所期待。

第三,房价抑制政策不到位,在执行中变成了拉抬房价的工具。

比如,有人宣传说:“政策在强调要将土地总量70%用于保障性住房,而没有说明土地供应总量是多少?增加了多少?如果总量没有增加或增加不够,保障性住房占据了多数,那么最终只能导致商品房的供应量减少,结果房价上涨更快。”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来卖房或卖地,显然是在打政策的擦边球,政策制定部门应该及时调整修复政策,防止调控政策成为高价卖地的“幌子”。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真正期盼房价下跌的是一些尚未购房和买不起房的人,是真正的弱势群体;而真正盼房价上涨的是开发商、地方政府、银行、融资机构、囤房者和一系列利益相关者,显然是强势群体。二者之间的博弈结果可想而知。

第四,不要让保障性住房仅仅沦为一个美丽的概念和口号,应该让其成为保障社会公平和平抑畸形市场的主要力量。

可是,从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中央财政2010年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比2009年仅增加了81亿元。而这与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15910亿元相比,仅仅是1/25;与2009年房地产销售额43995亿元相比,仅是1/70。这种投入不要说抑制房价,就连解决少部分人的住房问题都不现实。显然,杯水车薪的保障性住房显然很难起到平抑高房价的作用。

既然中央政府想平抑高房价,笔者希望:一要多建保障性住房;二要把物业税落到实处,用税收杠杆来抑制囤房、囤地现象;三要对境外机构和外国人在中国的购房行为进行必要抑制,先保障国内居民的居住要求。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 长沙
  • 株洲
  • 湘潭
  • 湖南
  • 国内外

资讯

  • 要闻
  • 社会
  • 娱乐
  • 视点
  • 体育

活跃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