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
  • 株洲
  • 湘潭
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娱乐 >> 休闲旅游

2009长株潭十大景点景区评选决赛景点介绍(湖南省博物馆)

2009/6/30 22:45 作者:star870418 点击:3098 评论:9 条 【
湖南省博物馆创办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开福区,与风景秀丽的烈士公园毗邻,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公用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馆藏文物丰富,尤以蜚声中外的马王堆汉墓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是全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也是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湖南省4A级旅游景点之一。

湖南省博物馆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雅。20世纪末竣工的新陈列大楼造型古拙,气势恢弘,以其独特的风格展现出湖湘文化的丰富内涵,成为古城长沙标志性建筑之一。新陈列大楼内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有以《马王堆汉墓》陈列为主体的五个常设展览及临时展览在此展出。

湖南省博物馆荟萃了湖湘大地的文物遗珍,展现了湘楚文明的来龙去脉,每年吸引数十万南来北往的中外游人前来参观,是人们了解湖湘文明进程、领略湖湘文化奥秘的重要窗口。
点击查看大图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 作者:star870418 (2009/6/30 22:45, 评分: 1楼 )

    湖南是中国较早出现博物馆的地区之一。早在1897年,郴州学会就组建了郴州学会博物院,可惜寿命不长,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夭折。1923年,政府出资兴建了湖南省教育会博物馆,1927年正式定名为“湖南省立博物馆”,但1930年的战火,又将该馆彻底焚毁,此后再未恢复。  1951年3月,湖南省博物馆筹备处在长沙留芳岭的百琴园挂牌成立,1956年在长沙西北环境优美的烈士公园建成开馆。建馆之初,我馆以建设“地志性博物馆”为目标,开展了对反映湖南历史、文化、民俗、艺术、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文物与标本的征集与展示工作,举办了湖南矿产资源、湖南农业资源、湖南手工艺品、湖南楚文物展等六大展览。其中楚文物收藏和湖南近现代名人收藏至今是构成我馆藏品中极有特色的部分,为今天我馆的收藏展示打下了较好基础。


      后随着湖南考古发现的增多,馆藏品中出土文物所占分量越来越重,我馆从建馆之初的自然、历史类收藏展示并重,逐渐向以历史类收藏和展示为主。尤其是马王堆汉墓发掘后,我馆作为历史考古类博物馆的性质特征十分明显。1971年,藏于我馆的矿物之类的标本拨给了湖南省地质局,1979年将动植物标本借给了长沙市第一中学,湖南省博物馆彻底放弃了自然类标本的收藏,其中心工作与业务重点基本都是围绕历史文物与考古工作展开。
      1972年至1974年,二十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馆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出土了数千件精美的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二千多年前的女尸,而且这一发现使湖南省博物馆第一次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并得到政府给予的空前的重视和社会广泛的支持与关注,湖南省博物馆的藏品与展览档次也因此得到极大的提升。1973年,在国务院的关怀下,我馆建造了建筑面积为3510平方米的新仓库(后改造成保护与展示并用的场所),在保护和展示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方面发挥了近三十年的关键作用。马王堆汉墓陈列一直是支撑我馆的知名品牌。




      九十年代以来,旅游市场火爆。马王堆汉墓陈列的观众成倍增长,老陈列馆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世纪之交,为了更全面保护、展示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为代表的湖南古代文明,在国家与政府的支持下,我馆又新建了一幢面积为1.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陈列大楼,大楼内的常设展览充分体现了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我馆向“历史艺术博物馆”性质的转变。新陈列大楼的建设是世纪之交湖南省博物馆发展的新起点,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尤其是大楼中举办的大型纪念展、艺术展、既活跃了湖南省会的文化生活,又给博物馆注入了朝气,锻炼了人才,湖南省博物馆在一种比较高的新起点上开启了自己的新历史。



  • 作者:star870418 (2009/6/30 22:46, 评分: 2楼 )

    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的桥梁地带。因大部份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简称“湘”。湖南境内山地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约占一半。中部大都为丘陵,北部为洞庭湖平原,地势低平,海拨大都在50米以下。湖南气候属大陆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8°,元月最冷,8月最热,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

    湖南素以名山名水、名楼名寺、名城名人著称于世。旅游胜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岳阳、凤凰;省历史文化名城永州、衡阳、郴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岳衡山、武陵源(张家界)、岳阳洞庭湖、韶山、岳麓山、桃花源、猛洞河、吉首德夯等;国家森林公园莽山、云山、九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湿地〕、壶瓶山、八大公山;省自然保护区洛塔、大围山、八面山等。全国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炎帝陵、舜帝陵、蔡侯祠、屈子祠、三绝碑、浯溪石刻、杜甫墓、铜官窑、张谷英村、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彭德怀故居等古陵,古碑,古建筑,古遗址及近现代重要史迹200多处。

    湖南旅游交通图(点击放大)




    省会长沙,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有风景独秀“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岳麓山,有水洲相拥“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湘江;有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马王堆汉墓、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及三国东吴简牍。

    湖南省博物馆位于长沙市东风路50号,与烈士公园、动物园等旅游景点毗邻,交通便捷,距市中心五一大道和长沙火车站车程十余分钟,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车程不到30分钟;经过本馆公共汽车线路有:112、113、131、136、146、150、302、303、901等。


    我馆地理位置图(点击放大)


  • 作者:star870418 (2009/6/30 22:49, 评分: 3楼 )


    具杯盒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长19.2厘米,宽16.2厘米,通高13厘米,漆盒呈椭圆形,斫木胎,即用刨、剜、凿等手法将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具杯盒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器内及盖内髹红...

    云纹漆盒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腹径20.6厘米,通高18厘米,旋木胎,系取一大小适当的木块,旋出外壁和底部,而腹腔可能是剜凿出来的,胎质较厚。漆盒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盖顶有一圈高约1厘...

    漆绘云纹匕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柄长36.4厘米,斗宽8.5厘米,斫木胎,系用刨、剜、凿等手法将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分斗和柄两部分。斗作簸箕形,斗内红漆无纹饰,背面黑地,上绘红色和灰绿色组成的云纹。...

    漆绘龙纹勺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柄长53厘米,斗径7.8厘米,竹胎,分斗和柄两部分。斗以竹节为底,成筒形,柄为长竹条制成,接榫处用竹钉与斗相连接。斗内髹红漆无纹饰,外壁及底部黑漆地上,分别绘红色几何纹和柿蒂纹。...

    朱地彩绘棺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长230厘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朱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三层,通体内外髹朱漆。棺外表的朱漆地上,又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明亮...

    锦饰内棺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长202厘米,宽69厘米,通高63厘米。锦饰内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四层,棺内修朱漆,棺外髹黑漆。盖棺之后,在黑漆层外面,横缠了两道宽12厘米的帛束...

    黑地彩绘棺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长2.56米,宽1.18米,通高1.14米。黑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二层,棺内涂朱漆,右侧板内壁中上部的朱漆面上,有黑漆勾出的奔马和人,笔画草率,勉强成形...

    云纹漆鼎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漆鼎高28厘米,口径23厘米。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此件漆鼎为椭圆球形,盖是球面形,上有三个橙色的环形钮,盖与鼎身用子母口套合,鼓腹,底略呈圜形。器口附两平直耳,有三个兽蹄形足。鼎的表面髹黑漆,器内髹红漆...

    云纹漆钫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漆钫(fāng)高52厘米,腹边长23厘米。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这件云纹漆钫(fāng)为直口平唇,口沿部分有一领圈,鼓腹,圈足。有盝(lù)顶式盖,盖顶上有四个S形钮, 这是作为一种装饰。器表面髹(x...

    云纹漆锺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漆锺(zhōng)高57厘米,腹径35厘米。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漆锺有一个硕大的腹腔,里面髹(xiū)红漆,外表髹(xiū)黑漆,在它的颈部饰有鸟形图案,口沿和圈足上朱绘波折纹和点纹,肩部和腹部饰有三圈...

    云纹漆案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漆案通高5厘米,长78厘米,宽48厘米。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案的胎骨是利用刨、削、剜、凿的方法制成,这种制作方法称为斫(zhuó)木胎。马王堆一号汉墓共出二件形制、花纹相似的漆案,案内髹(xiū)红、黑...

    博具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博具盒边长45.5厘米,通高17厘米。1974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是迄今出土最为完整的一套博具。博是古代一种争胜负、赌输赢的游戏。先秦时期已经流行,汉时尤盛。据目前考古发掘报道,已出土30余件古代博具实物(包括...

    漆屏风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云龙纹漆屏风通高62厘米,长72厘米,宽58厘米。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一号墓出土的这件漆屏风为斫(zhuó)木胎,长方形,屏板下有一对足座加以承托。屏板正面红漆地,绘有一条巨龙穿梭在云层里,龙首上长着两...
  • 作者:star870418 (2009/6/30 22:56, 评分: 4楼 )


    铺绒绣残片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长41厘米,宽13厘米。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一号墓内棺的装饰绣品。用朱红、黑、烟三色丝线在褐色绢上绣出黑色斜方格纹,格内再绣红色和烟色的树纹。它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平针满绣绣品。

    绢地茱萸纹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长34厘米,宽35厘米。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用朱红、土黄、深土黄色丝线,在绢上绣茱萸花。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茱萸纹也就成了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图案。

    黄棕绢地“乘云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长42厘米,宽38厘米。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用朱红、棕红、橄榄绿等色丝线,采用锁绣法,在黄棕绢地上绣出飞卷的流云,云气中隐约可见露头的凤鸟,寓意凤鸟乘云。 “遣策”称之为“乘云绣”。

    绢地“长寿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残长12厘米,宽31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其以绢为底,用浅棕红、橄榄绿、紫灰、深绿等色丝线,在绢地上绣出变形云纹、花蕾、枝叶及似鸟的头部图案。“遣策”称之为“长寿绣”。

    绒圈锦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残长40厘米 宽30厘米 。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绒圈锦,或称起绒锦、起毛锦,是三枚经线提花并起绒圈的经四重组织。这种锦花型层次分明,圈大小交替,纹样具立体效果,因而外观甚为华丽。

    隶书阴阳五行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残页:长30厘米、宽22厘米,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隶书阴阳五行》,又叫《阴阳五行》乙本,字体为隶书,较《式法》易读,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十个单元,比《式法》相对完整。

    《式法》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残页:长30厘米、宽20厘米,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式法》,又名《篆书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甲本。帛书用整幅书写,原长超过2 米,但现已碎裂成30余大片及若干碎块,拼复十分不易。

    丧服图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长48厘米、宽26厘米,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因记载有丧服之礼而得名。全图是由一个朱色的伞盖和19个正方形色块(加上残缺部分应该是24块)组成,从上到下有部分方块中间有墨线相连。

    太一将行图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长45厘米、宽44厘米,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太一将行图”,上有一段说明丧服制度的文字,或称“社神图”、“神祇图”、“辟兵图”、“太一避兵图”、“太一出行图”等。

    城邑图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长53厘米、宽52厘米,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城邑图,或称园寝图、园庙图。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掘出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编制得十分精美。 这三幅地图分别是地形图、驻军图与城邑图。

    《长沙国南部驻军图》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长100厘米、宽78厘米,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该图绢底彩绘,比例尺为1:80 000—100 000,本图上方为南,下方为北。 采用红、黑、青三色绘画,出土时色彩艳丽。

    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形图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长97厘米、宽93厘米,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或名《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图》,简称“地形图”。

    帛书《五星占》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长221厘米,宽49厘米,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是我国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天文专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

    马王堆三号汉墓T型帛画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通长234厘米,顶端宽141厘米,末端宽50厘米。此件T型帛画出土时,平铺在内棺的盖板上,画面向上,顶端在北,下端在南,方向与棺向一致。同墓出土的竹简遣策三九○“非衣一长丈二尺”即指...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通长205厘米,顶端宽92厘米,末端宽47.7厘米。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覆盖着一幅彩绘的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技法精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 作者:star870418 (2009/6/30 23:03, 评分: 5楼 )



    错金镶嵌绿松石铜带钩
    战国,一级,长17.5厘米,宽0.2厘米。史树青于1951年捐赠。器身偏薄,下有圆形扣,钩端细长,表面错金镶嵌绿松石,嵌错成云纹等纹饰。是腰带上的钩扣,又是装饰品。保存完整,制作精细,是研究战国时期金银镶嵌工艺的重要标本。 1994年,此器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杜迺松、高至喜等人鉴定为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至元二十年”铜权
    元,一级,高22厘米,底径13厘米。 1993年洪桥头乡洪桥村砖瓦厂出土。青灰色,此权方环鼻、束腰。权上铸有铭文,正面“至元二十年”,左侧有“皇”字,背面有“潭州路造”四字。字皆呈浮雕状。权为衡器。该器物系窖藏中出土,形制完整,是目前发现的铜权中较大的一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鎏金兽耳衔环蕉叶纹铜钫
    西汉,一级,口径11.3、腹径20.8厘米。常德市出土。方形口,口内凸边,口沿加厚,腹外鼓,两侧有对称的铺首衔环,圈足。颈部以下鎏金,腹部两周未鎏,把颈、腹部分成三道鎏金纹带,颈部和腹下部为蕉叶纹。汉代鎏金铜钫少见,此钫保存完整,是研究汉代鎏金工艺的重要资料。


    战国嵌金丝铜距末
    1999年常德市德山寨子岭出土,长4.4、直径1.9厘米,两件距末的大小相同,外呈不规范的八棱形,柱状,中空,顶部开口,近口缘外侧有一系物的穿孔,一侧有一浅一深的两个较大的 口,每件距末有嵌金铭文五行8字,字体狭长,笔画秀逸。两件距末的铭文为:(1) 乍距末。用差(佐)商国。(2)光张上[下],四尧是 。


    齿纹铜铙
    西周 ,铣间宽30.8厘米,于间宽19厘米,高42.3厘米。 1988年株洲县朱亭区黄龙乡兴隆村出土。绿色,铙为合瓦形,甬部有施,上饰双钱云纹,钲部饰有锯齿、乳钉、龟等纹,鼓部云纹和龙形纹饰,表层纹饰部分脱落。铙为乐器。齿纹铜铙纹饰独特,其中龟饰于钲部,龙饰于鼓部,既与商代晚期的铙有相联的地方,又有区别的地方,反映出南方地区的青铜工艺讲究变化...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瓷碗
    宋-元, 1966年临湘陆城出土,高6.4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4.4厘米,该瓷碗广口、浅腹、小圈足,碗壁装饰莲瓣纹,底部呈鸡心底。通身施青釉,仅圈足底部露胎,露胎处为浅红色,釉色光洁莹润,绿中泛灰,清新淡雅,釉面细腻洁净,用手触之亦...


    绿釉船形陶灶
    东汉(公元25-220年), 1971年长沙地质局子弟学校出土,灶高13.2厘米,长34.9厘米,宽19厘米,附甑一件,高7厘米,口径14.6厘米,底径4.7厘米,该陶灶呈船形,灶面上开有三个圆形灶眼,每个灶眼都有一个陶罐或陶釜坐于其上...


    青瓷四系罐
    东汉, 1954年长沙识字岭出土,高23.2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4.7厘米,盛储器,或为墓主人生前所用,死后用于陪葬。东汉是古代成熟瓷器的产生时期,完成了原始瓷器向真正的、符合现代标准的瓷器的过渡,这一件器物可看作是这一过程中的产物。...


    青花双鱼莲花纹瓷盘
    元 一级,高7.9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25厘米,重量4075克, 1956年在常德桃源陬市收集。 该盘为元代景德镇窑产品,折沿,圈足,胎质致密洁白,胎骨厚重,形体巨大,釉面十分光亮,底部无釉呈火石红底。所绘之青花色彩艳丽而明快,其花纹...


    “张”字款白釉绿彩方形瓷粉盒
    唐  1959年长沙市北郊龙坑子出土 通高4.9厘米,宽5.3厘米 粉盒,古代女士的梳妆用具,顾名思义,是用来盛装胭脂、脂粉一类化妆品的小盒子。该盒为瓷质,分盒盖、盒身两部分。盖为覆斗形,顶部装饰有菱形纹、联珠纹等组合纹饰;盒身为子母式口,...


    足球纹铜镜
    足球纹铜镜 ,宋(公元960——1127年),直径11厘米,长沙收集。铜镜为照容用具。宋代铜镜很多,形制多样,铜镜上的纹饰也相当丰富,但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足球纹铜镜为罕见之珍品。此镜镜面光洁,背面浮雕的图象是一对青年男女对面踢球,女子高髻笄发,作赐球状。男子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小球介于起落之间,球身隐约可见爪棱...


    虎纹铜錞于
    战国 一级,通高35厘米、肩宽29厘米。 1958年株州征集。青绿色,整体器形如碓头,横剖面呈椭圆形,胎质较厚。虎形纽,盘作椭圆形,鼓肩收腰,腰上部两面各饰有虎纹,下部饰变形花纹一周。此器铸造精良,花纹独特,是春秋至汉代流行的錞于乐器中的珍品,盘上精致的虎纽及腰上的虎纹,对研究先秦湖南的土著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兽面纹铜爵
    商 一级,腹径11.5厘米,口径12—27厘米。 20世纪50年代湘乡出土。浅绿色,圆深腹,圜底,三棱状足。前有流,后有三角形尾,腹部一侧有弧形鋬,口上靠流处有两伞形柱,立柱上有圆涡状纹和云纹,腹部为变形兽面纹。该器器形高大,铸造精致,为江南地区目前所见最大的一件,是研究湖南地区商代青铜文化的重要资料。


    虎纹铜钺
    商 一级,长34.3厘米,宽23厘米。 1973年长沙征集。灰绿色,椭圆形銎,銎部两穿。銎背近援部饰一浮雕的虎纹,虎足与钺融为一体,虎身立于钺上,张口卷尾,銎顶、援正中饰变形兽纹,内为镂空的龙纹。此铜钺形制、纹饰为商代兵器所罕见,是研究商代兵器及湖南地区商时期青铜文化的重要资料。


    百乳铜鉴
    春秋 一级,高14厘米,腹径31.5厘米,口径32.9厘米,底径21.7厘米。 1965年湘乡牛形山27号墓出土。 圆盆形,卷唇,平底下置三矮足,两耳作兽鼻衔环。器身花纹分四层,一、三层饰云雷纹,二、四层铸有突起的管状乳纹,器内近口处饰云纹。鑑为生活用器(水器)。此鉴铸造精细,构思巧妙,保存完好,是研究湖南地区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难得...
  • 作者:star870418 (2009/6/30 23:06, 评分: 6楼 )

    喜欢就点这个网址投票!!!http://bbs.changzhutan.com/thread-10754-1-1.html
    可投10票哦!
  • 作者:huanglier (2009/6/30 23:56, 评分: 7楼 )

    我去过 我去过
  • 作者:star870418 (2009/7/1 18:54, 评分: 8楼 )

    回复 8# huanglier 的帖子
    我也去过哦 哈哈哈
  • 作者:胡胡 (2009/8/22 17:09, 评分: 9楼 )

    我去过3次!!哈哈!!就是喜欢听讲解员的讲解!!
  • 共有9评论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 长沙
  • 株洲
  • 湘潭
  • 湖南
  • 国内外

资讯

  • 要闻
  • 社会
  • 娱乐
  • 视点
  • 体育

活跃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