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
  • 株洲
  • 湘潭

湖南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张春贤讲话

2008/12/28 16:53 作者:HOPE 点击:1719 评论:0 条 【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回顾成就辉煌的改革开放历程,展望充满希望的科学发展前景。这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一化三基”战略,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科学跨越、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来,我国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从部分领域到全方位,不断向纵深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风雷激荡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焕然一新,写下了中华民族振兴的辉煌篇章。

  3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湖南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励志富民强省,大胆开拓创新,走过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省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产品收购体制;在城市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城市以企业改革为中心,企业厂长(经理)负责制、劳动合同制、干部聘任制、工资绩效制等改革不断推进,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改革试点开始推行,价格改革、财税体制、住房制度改革也开始起步。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制度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企业改革的同时,对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和流通体制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逐步推进了社会保障、土地使用、住房等各项配套改革和机构改革。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改革力度,继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要素市场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大以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要素市场、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湘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

  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巩固和完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农业税全面取消。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控制力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4.1%提高到2007年的54.5%,占据了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土地、劳动力、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社会领域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经济体制的伟大转折,是30年来最根本最深刻的变革。

  对外开放实现了由内陆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的历史性突破。从上世纪80年代实施“以开放促开发”战略和设立湘南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怀化山区开放开发试验区、娄底能源原材料开发试验区,到90年代初期实施“放开南北两口,建设五区一廊,拓宽三条通道,加速西线开发”开放开发战略和“呼应‘两东’,开放带动,科教先导,兴工强农”开放带动战略,再到新世纪积极融入泛珠三角、主动对接长三角、全面参与中部合作,加快与央企对接,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走出去”,参与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全省建成77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43家世界500强企业,30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近180亿美元;科技、文化、教育、人才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200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近61倍。湖南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经济发展实现了综合实力的大跨越。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全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200亿元,年均增长9.4%,近几年发展明显加快,连续5年保持11%以上的增速;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86元增加到2007年的14492元,年均增长8.4%。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总收入由1978年的28.9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23.27亿元,年均增长13.4%。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从1978年到2007年,钢产量由62.44万吨增加到1331.79万吨;发电量由93.54亿千瓦时增加到814.12亿千瓦时;粮食产量由417亿斤增加到582亿斤,稻谷产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23043.62亿元。通过30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建设,基本形成全省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立体交通网络,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保障有力的能源供应体系。2007年全省公路总里程由1978年66310公里增加到175415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里程达到2001公里;邮电通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洞庭湖区、四水流域、山丘区水利设施建设成效显著。30年的快速发展,推动湖南大步迈入中部经济强省行列。

  经济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型。湖南是农业大省,加速推进工业化是重大历史任务。30年来,我省在不断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壮大服务业,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由1978年的40.740.718.6调整为2007年的17.742.639.7,二、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逐步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比重快速提升,轻重工业趋向协调;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非农产业比重大幅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整体素质和水平明显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基本形成以长株潭为核心的“3+5”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体系,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1.5%提高到2007年的40.45%。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长株潭城市群获国家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取得重大进展,环洞庭湖区发展步伐加快,湘西大开发进展明显,湘南地区开放开发初见成效。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快速发展,推动湖南由传统农业社会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社会事业实现了由发展滞后向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省,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由1978年的6人增加到2007年的131人。大力建设创新型湖南,产生了超级杂交稻、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碳/碳高性能复合材料、铝资源高效利用与高性能铝材制备等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1%。不断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疫病预防控制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大力建设文化强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欣欣向荣。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化湘军、电视湘军、出版湘军、体育湘军,很多文艺作品、电视节目、体育项目享誉全国。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43.8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9%,进入全国文化产业强省行列。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17.4‰下降到11.96‰,30年全省少生人口3400万。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全省社会事业不断繁荣进步。

  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30年前,地处“鱼米之乡”的湖南,很多人在为温饱发愁。30年来,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不断提升。1978年到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4元增加到122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43元提高到3904元;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城镇由1980年的0.57下降到2007年的0.36,农村由0.66下降到0.5。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3.9平方米提高到28.4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10.5平方米提高到40.2平方米。扶贫开发持续推进,绝对贫困人口基本消除。就业水平稳步提高,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控制在4.5%以下,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体系基本形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落实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国策,大力实施湘江、洞庭湖等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整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38.9%提高到2007年的56.1%。中华民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业”的社会理想,在三湘大地正在变为现实。

  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进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村(居)民自治全面推进,基层民主不断发展;积极探索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具体形式,通过座谈会、听证会、公开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以及利用互联网等互动平台,广泛听取民意,凝聚民心民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认真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依法治省,地方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取得明显成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深入开展平安湖南创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高。全省上下呈现出政通人和,干群心齐气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30年波澜壮阔,30年成就辉煌。湖南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巨变,是党中央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驻湘部队大力支持和海内外各界朋友热情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向改革开放以来为湖南改革发展呕心沥血、作出重大贡献的毛致用、熊清泉、王茂林、杨正午等历届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在各条战线上为湖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湘部队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湖南改革发展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向一切关心、支持湖南建设的外国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湖南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最根本的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紧密结合湖南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广泛调动全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具有湖南特色的发展道路。30年的生动实践,为湖南发展积累了宝贵精神财富,其中最值得认真总结和倍加珍惜的经验与启示有: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开放的气度。湖南30年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思想解放史。我省30年的最大变化,首先就是全省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进步和精神面貌的改观。真理标准大讨论,打破了“左”的思想禁锢,推动了全省改革的起步;生产力标准的讨论,走出了离开生产力水平抽象理解社会主义的思想误区,促进了全省开放的扩大;学习贯彻邓小平南巡谈话,排除了“姓社姓资”的干扰,澄清了计划与市场的模糊认识,坚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摆脱了“姓公姓私”的羁绊,探索了公有制经济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促进了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省”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走上了科学发展、科学跨越道路。完全可以说,30年来,我省改革的每一次突破,开放的每一次深化,发展的每一次提速,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是发展湖南的一大法宝。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推动富民强省的强大动力。3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牢牢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不断推进各项改革,打破了思想障碍和体制桎梏,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创新活力;开放也是改革,地处内陆的湖南,打破封闭半封闭状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发展。30年的改革开放,形成了崭新的体制优势,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永远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富民强省之路。

  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湖南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加快发展的愿望更为迫切。30年来,不管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还是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放在先于一切、重于一切、高于一切的位置,带领全省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经济基础薄弱、缺少重大战略资源和缺乏特殊优惠政策的条件下,不等不靠,自强自立,注重挖掘内部潜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的积极性,全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必须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走符合湖南省情的发展路子。3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中央精神与湖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切合湖南省情的发展路子,先后实施“一点一线”、“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兴工强农”、“推进‘三化’进程”、“湘西大开发”等战略,促进了湖南经济的发展。在历届省委、省政府不懈探索的基础上,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湖南省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集中全省各方面的意愿和智慧,确立了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和推进“一化三基”、加快“两个转变”、建设“三个强省”、守住“四条底线”的战略思路,并围绕这些思路抓部署、抓推进、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走出了一条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过程中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路子,形成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共同支撑湖南科学跨越的良好发展态势。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群众是推进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人民利益是进行改革开放的根本归宿。30年来,我们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思想上,贯穿于决策中,体现在行动上,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走向富裕、享受幸福、迸发激情。我们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把关注和重视民生、改善和保障民生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积极实施富民惠民政策,不断推出为民利民举措,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

  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3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既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抓住牵动全省大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扩大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坚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出发,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30年来,我们着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省各级党组织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与反腐倡廉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增强了党的创造活力;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明确“三个不吃亏”的用人导向,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推进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从严治党方针,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形成了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局面。

  纪念过去是为了开创未来。湖南改革开放30年,既是一个里程碑,又是一道起跑线。当前,湖南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处在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清醒地看到,尽管过去30年我们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进一步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也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虽然我们的经济实力已显著增强,但我省经济发展总体上仍是规模小、底子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方式仍然粗放,基础设施不足,产业结构不优,经济外向度不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和发展环境不优的问题仍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清醒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环境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科学跨越。

  要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科学跨越、富民强省这个主题,把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进一步增强科学跨越意识,正视发展差距,克服小富即安、盲目发展的观念,拓宽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后发赶超。进一步增强开放合作意识,破除坐井观天、封闭狭隘的观念,培养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我省由内生型增长向内生型与外源型共同增长转变。进一步增强协调发展意识,摒弃孤立发展、片面发展的观念,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相协调,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消除急功近利、保守僵化的观念,既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又锐意进取、敢闯敢试,以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湖湘精神谋事干事成事,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要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全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力推进以长株潭为核心的“3+5”城市群建设,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努力走出一条湖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抓好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能源、原材料为重点的基础产业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长远竞争力。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当前,我们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把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定信心,抓住机遇,继续推进科学跨越、富民强省进程。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要认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制度创新。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全民创业。紧紧抓住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努力在产业发展、投资融资、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加大开放力度,完善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扩大开放领域,构建内外联动和“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新格局,全面提高我省对外开放水平。

  要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逐步建立健全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大力加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把“学有所教、劳有所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落到实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认真解决好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效激发社会活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省的有机统一,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在全省营造创业创新的宽松环境,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形成正确的分配导向、用人导向和舆论导向。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基层民主。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公开透明、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全省各级党组织成为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坚强领导核心。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选人用人机制,认真落实“三个不吃亏”的用人导向。进一步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共同奋斗的坚强堡垒。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努力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科学发展的实践者。

  改革开放创造历史,改变现实,开辟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谱写全省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开创我省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崭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转自星辰在线。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 长沙
  • 株洲
  • 湘潭
  • 湖南
  • 国内外

资讯

  • 要闻
  • 社会
  • 娱乐
  • 视点
  • 体育

活跃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