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
  • 株洲
  • 湘潭

老车间里30年间9户人的“蜗居”生活

2010/7/17 21:30 作者:蓝色白羊 点击:927 评论:1 条 【
辉煌巷,18号。长沙市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深巷里一座无名的老房子。老房子曾是一个棕棚厂的生产车间,上个世纪80年代工厂倒闭后,三四百米的厂房用砖墙一隔,便成了9户人的家。生儿育女,这一住就是30多年。如今,年轻的基本已离开,只有老人们依然在守望。

  潇湘晨报记者 童辉 实习生 赵颖慧 长沙报道

  辉煌巷18号的大堂里,一位老人慵懒地躺在椅子上,“夏天,这里凉快”。老人躺在竹椅上,安静地听着门口人们大声谈话。这已成为一种习惯。老人本想说几句的,但她指指身子,说人不是很舒服。年轻的时候,她也经常在门口大声地谈论着,如今,她和这栋厂房改造的房子,都“老了”。

  9户人搬得只剩4户了

  走进老房子,阳光斜斜地射在木质扶梯上。拾级而上,颤动的扶梯震起厚厚的灰尘,在阳光中飞舞。暗红色的砖墙,灰色的瓦顶,充满了古旧的味道。

  老房子很高,地上的泥土已被踏得很硬,入屋阴凉。在一些纵横交错的红砖墙下,整个空间被隔离成许多小空间,每个小空间里,东西都摆得满满的,逼仄、拥挤。这里原来住有9户,现在只有4户了。老人们感觉比以前宽敞了许多。

  老车间里的“蜗居”生活

  84岁的王裕堂满头银发,精神不错,只是耳朵有点背。在一个两人转身都困难的空间里,他弯着腰边炒菜边说着老房子的故事。

  这里原是个棕棚厂的厂房,1954年建成,王爹当时是厂里的木工。1984年,厂子倒闭了,员工没地方住,车间就作了职工宿舍。分“房子”那天,厂领导让泥工建墙,将车间分成一个个小房间。王裕堂一家三口分到了两间,加起来约30平米。与王裕堂住在一起的,还有另外8户人家,都是工友。那时候,许多人都带着孩子。整个厂房,楼上楼下,到处都住满了人。王裕堂还记得,那时,每天从早上5点多开始,孩子哭声、人们的说话声、脚踏楼板声、锅碗瓢盆声,声声不绝,到晚上9点后,这一切才渐渐平息。另一位姓文的老人说,那时候,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邻居家的打鼾声都能听见。

  如今,王裕堂的外甥已在德国留学;买了新房的邻居陆续搬离,二楼已人去楼空,只有一楼仍有10多个老人守着老房子。

  “我们还是喜欢住老房子”

  “蜗居”也有“蜗居”的快乐。王裕堂说,这些年来,邻里之间互相照顾,很少有过争吵。外出下雨了,衣服没收,不用担心,邻居肯定帮着收了。有时候,大人忙,孩子回家没饭吃,不用愁,说不定已经在邻居家吃了。老人们说大家关系好,所以才住得舒服。因此,尽管现在儿女在外面有了房子,但“我们还是喜欢住老房子”。

  环顾四周,城市的高楼已成合围之势,马路纵横环绕,但老房子的老人们自得其乐,他们现在也经常谈论,这老房子是危房了,喊拆都喊了三十年,一直没拆。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 长沙
  • 株洲
  • 湘潭
  • 湖南
  • 国内外

资讯

  • 要闻
  • 社会
  • 娱乐
  • 视点
  • 体育

活跃会员